來源:保定晚報作者:時間:2025-09-18 09:20
□保定晚報通訊員 楊津
在中醫理論中,四季與人體五臟相對應,秋季正好對應肺臟。秋天氣候干燥,空氣中缺乏水分,這種“燥邪”最容易通過口鼻侵入,損傷肺部。廣安門醫院保定醫院醫生提醒,肺又被稱為“嬌臟”,喜潤惡燥,因此秋季是養肺、護肺的關鍵時期。
從氣候特點來看,秋季天高氣爽,雨水減少,空氣濕度下降,容易產生“秋燥”。燥邪傷人,首先耗傷人體的津液(體液),出現各種“干燥”癥狀;從肺的生理特性來講,肺主呼吸、開竅于鼻且外合皮毛,它通過鼻竅與外界直接相通,燥邪很容易直接侵犯肺臟。肺的功能正常,才能保證呼吸順暢、皮膚潤澤、抵抗力強;再結合中醫五行理論,秋屬金、對應肺臟,此時肺氣最旺盛,卻也最容易受到外界燥邪的攻擊,這三點正是秋季需要重點養肺的核心原因。
當秋燥傷肺時,身體也會發出明確信號。秋天若出現口干、咽干、喉癢、干咳少痰、聲音嘶啞等呼吸道不適,或是鼻干燥、鼻癢、流鼻血等問題,又或是皮膚干燥、瘙癢、起屑甚至開裂,以及大便干結、便秘等腸道干澀癥狀,部分人還可能伴隨情緒低落的“悲秋”表現,這些都可能是身體在提醒需要及時養肺了。
中醫認為,秋季養生的總原則是“防燥護陰,養肺為先”,核心在于一個“潤”字。在飲食上,遵循“白色入肺”理念,多吃具有滋潤作用的白色食物是首選,比如有“百果之宗”美譽的梨,生津潤燥、清熱化痰,可生吃,更推薦蒸熟或燉湯(如川貝冰糖蒸梨),能減弱寒性、增強潤肺效果;被稱為“平民燕窩”的銀耳,滋陰潤肺、養胃生津,煮一碗銀耳蓮子羹是秋季絕佳甜品;山藥補脾養胃、生津益肺,性質平和,適合大多數人食用;白蘿卜則能清熱生津、化痰止咳,適合秋季食用。若秋季感冒且伴隨“干熱”癥狀,多是溫燥所致,可將桑葉、杏仁、沙參、浙貝、梨皮各5克加適量冰糖煎水代茶飲,實現辛涼解表、滋陰潤燥;若無感冒癥狀,僅是“干熱”之癥,如鼻咽干燥、口干舌燥,可用石斛、沙參、麥冬、玉竹等藥材中的2-3種與老鴨燉湯,或用百合、銀耳、冰糖煮羹,也可鮮榨梨汁、藕汁、荸薺汁、麥冬汁、鮮蘆根汁沖勻飲用,不便烹飪者還能適量喝牛奶或用涼開水沖泡蜂蜜。應少吃辣椒、生姜、大蒜等辛辣燒烤食物及油炸食品,它們會助燥傷陰,加重身體干燥。
起居調養上,需遵循“早臥早起,與雞俱興”原則,順應陽氣收斂;秋季早晚溫差大,應注意添衣,尤其保護好頸部、背部和腳部,避免寒氣侵入引發感冒咳嗽;若室內空氣干燥,可使用加濕器,將濕度維持在50%-60%為宜。運動養生則講究適度溫和,忌大汗淋漓,因為秋天劇烈運動導致出汗會耗傷津液,推薦散步、慢跑、太極拳、八段錦、瑜伽等溫和運動,以微汗為度,同時多深呼吸,有助于清肺、吐濁納新。情志方面,秋在情志為“悲”,易產生凄涼、低落情緒,應主動保持樂觀,多與親友交流,多到戶外欣賞秋景、登高望遠,開闊心胸、化解憂郁。
穴位按摩也是養肺的好方法,用食指指腹按揉迎香穴(鼻翼外緣中點旁),可通鼻竅、預防鼻炎和感冒;從上到下輕輕拍打手臂內側前緣(肺經循行處),有助宣發肺氣。中醫外治療法同樣能解溫燥,比如循經刮痧療法,藥物罐療法等。
兩類人群需特別注重秋季養肺,一類是慢性支氣管炎、哮喘、肺氣腫等呼吸系統疾病患者,秋季易舊病復發,要嚴格遵循上述養生方法,必要時及時就醫;另一類是經常吸煙者和長期處于空氣質量較差環境者,他們的肺部本就負擔較重,更需借助秋季好好養護。秋季養肺正當時,順應自然規律、細心呵護“嬌臟”,不僅能滋養身心,更能為冬季健康打下堅實基礎。